产品中心
蜂蜜
相关文章
药用级蜂蜜 医用炼蜜 cp版药典标准 有备案
Fengmi
MEL
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。春至秋季采收,滤过。
【性状】本品为半透明、带光泽、浓稠的液体,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,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。气芳香,味极甜。
相对密度 本品如有结晶析出,可置于不超过60℃的水浴中,待结晶全部融化后,搅匀,冷至25℃,照相对密度测定法(通则0601)项下的韦氏比重秤法测定。
相对密度应在1.349以上。
本品含果糖(C6H12O6)和葡萄糖(C6H12O6)的总量不得少于60.0%,果糖与葡萄糖含量比值不得小于1.0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归肺、脾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补中,润燥,止痛,解毒;外用生肌敛疮。用于脘腹虚痛,肺燥干咳,肠燥便秘,解乌头类药毒;外治疮疡不敛,水火烫伤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15~30g。
【贮藏】置阴凉处。
蜂蜜在中药炮制及制剂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。
中药炮制工艺中的应用
蜜炙法是以蜂蜜(多为炼蜜)为辅料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之一,南北朝时期的《雷公炮炙论》中提出了蜂蜜的炼制程度,经后人不断传承创新,去糟存精才保留了现代的蜜炙法。其炮制目的是使蜂蜜渗入药材或饮片组织内部,以改变药性,增强疗效、减缓药性或减少毒副作用等。
如蜜炙黄芪,可增加黄芪补中益气的功效;蜜炙百部、款冬花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;麻黄若生用,其发汗作用峻猛,蜜炙后则可缓其发汗力,增强止咳平喘功效,还能矫味避免呕吐。
此外,蜂蜜中的糖类可以增加苷元的溶解度而有利于其吸收,其中的还原糖还能抑制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氧化,进一步保证药材的质量。总之,蜂蜜能和百药、养脾气、消心烦、去膈上痰,蜜炙作用基于蜜药配伍思想,以以证用蜜、定量用蜜为基本特点。
中药口服制剂中的应用
由于中药成分及性味复杂,通常显苦涩味,病患直接服用不易接受,依从性差。蜂蜜的甜度与同重量的蔗糖大致相同,但口感及稳定性相对提高。蜂蜜中的还原糖,不仅具抗氧剂的作用,而且相对密度大,对液体剂型来说既有悬浮作用,又可提高澄明度,减少沉淀,并可调和诸药,
故常作矫味剂用于中药口服液的制剂,以改善口服制剂口感,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。此外在药食同源类具有功能性中药口服制剂中,蜂蜜不仅具有矫味作用,也具有一定营养药效价值。
中药丸剂中的应用
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类,不仅味甜,而且粘性较强,因而具有粘合、助丸成型的作用。尤其是蜂蜜加热炼制后,与药粉混合制丸,操作简便,丸粒光洁、滋润、崩解缓慢、作用持久,是一种良好的粘合剂,如用于消食健脾的大山楂丸中就有蜂蜜作辅料的应用等。水丸用蜂蜜包衣,取蜂蜜止痛、解毒、调和诸药以及矫味、抗氧化等作用。不同类型的丸剂对于炼蜜的程度要求不同,嫩蜜适于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,老蜜则适于粘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材制丸。由于炼蜜需要加热,容易破坏蜂蜜中的维生素、酶等活性物质,且蜜丸用蜜量较大,吸潮性强,易霉变及受到工艺设备污染。因此,蜜丸的质量控制应该得到重视,作为辅料的蜂蜜的质量控制更应该得到重视。
中药片剂中的应用
中药片剂常见的粘合剂有淀粉、糖浆、糊精等,虽在使用时各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。若在片剂中加入适量蜂蜜,既可保留淀粉、糖浆的优点,还能改善糊精粘性差的缺点,可以说蜂蜜作为片剂的粘合剂是集百家之长。蜂蜜在片剂制备过程中起到了粘合、润湿、崩解、润滑的综合作用,从而可作为中药片剂生产中的一种良好的粘合剂。
其它制剂中的应用
蜂蜜因其天然的抗菌、消炎作用,辅助成方在中药外用制剂中也有广泛的应用,多用于治疗因外伤或内源性病变等引起的皮肤创面的愈合、外感热邪,虚火内生所致的口腔溃疡,临床常将蜂蜜混于中药膏中,起到消炎止痛、滋润、防腐、保护创面等辅助治疗作用。此外,蜂蜜中的微量锌元素可以延缓角膜溃疡穿孔,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,广泛应用于角膜炎、干眼症及其它眼科疾病的辅助治疗,眼科临床上辅以蜂蜜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。
电话
在线交流
微信扫一扫
返回顶部